篮球报道
Wedding customs
裁判手中的哨子,重若千钧,那一瞬间的判决,承载着数年如一日的坚持与磨砺。
“第一次执裁国际比赛,我的手心全是汗,但哨声必须响亮而坚定。”蒋叶非回忆起自己作为国际裁判的处子秀时,眼神中依然闪烁着光芒,从初出茅庐的紧张到如今的从容自信,这位年轻的裁判员用行动诠释着:成长之路从未平坦,唯有历经挫折方能破茧成蝶。
2018年亚洲青年田径锦标赛的赛场上,一位年轻的中国裁判员格外引人注目,时年26岁的蒋叶非,作为那届赛事最年轻的国际级裁判,正面临职业生涯的第一次重大考验。
“开赛前夜,我反复翻阅规则手册到凌晨两点,生怕在国际同僚和运动员面前出错。”蒋叶非坦言,那种紧张感远超任何一场考试。
比赛进行到第三天,一场突发状况考验着这位新人裁判,在跳远项目中,一位运动员的落地点引发了争议,现场测量显示成绩恰好压在资格线上,两位助理裁判各执一词,最终决定权落在了蒋叶非手中。
在巨大压力下,他严格按照流程调取视频证据,多次复核测量数据,最终做出了维持原判的决定,赛后,技术代表特意走到他面前:“正确的判罚,年轻人。”
国际首秀的成功并没有让蒋叶非的裁判之路一帆风顺,2019年在全国锦标赛上,他的一次判罚引发了较大争议。
那是一次男子400米比赛,蒋叶非判断一名运动员在弯道处有踩线行为,尽管他确信自己的判罚正确,但视频回放角度不够理想,无法提供无可争议的证据支持。
“那次事件后,我整整一周睡不着觉。”蒋叶非回忆道,“不是怀疑自己的判罚是否正确,而是思考如何让判罚更加无可挑剔。”
这次经历让他意识到,裁判工作不仅是做出正确判罚,还要让各方理解并接受判罚结果,从此,他养成了每个比赛日提前两小时到场检查场地设备的习惯,确保每个判罚都有据可依。
随着体育科技的发展,蒋叶非意识到裁判员必须与时俱进,2020年起,他开始系统学习视频辅助判罚(VAR)技术,成为国内最早一批掌握该技术的田径裁判。
“科技不是来替代裁判的,而是帮助我们更好地履行职责。”蒋叶非表示,他参与了多项裁判技术的测试和改进工作,将传统规则知识与最新科技手段相结合。
2022年世界田径锦标赛期间,蒋叶非在一起极为接近的短跑冲线判罚中,借助高速摄像系统发现了肉眼难以分辨的细微差距,他的判罚得到了赛事裁判委员会的高度认可,相关案例还被收录进国际田联的裁判培训教材。
“那天我收到国际田联裁判委员会的邮件,说我的判罚成为了教学范例,这种感觉比任何奖励都珍贵。”
蒋叶非多了一个新身份——裁判培训师,他定期为年轻裁判举办讲座和研讨会,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教训。
“我特别愿意讲述那些我犯过的错误和遇到的挫折,因为这些才是最能让人成长的内容。”在他的培训课上,案例教学是最受欢迎的部分。
年轻裁判小李表示:“蒋老师不像有些老师只讲成功案例,他会详细分析自己曾经的错误判罚,这种坦诚让我们受益匪浅。”
2023年,蒋叶非带领的5名年轻裁判全部通过了国际级裁判资格考试,创下了国内裁判培训的新纪录。
在蒋叶非看来,裁判工作除了专业知识和技能外,心理素质是另一个关键因素。“很多时候,不是你不知道规则,而是高压环境下能否保持冷静和专注。”
他开发了一套独特的心理训练方法,包括模拟高压情境的判罚训练、突发状况应急处理等,这些方法如今已被多家体育院校采纳为裁判培训的必修内容。
“每次判罚都应该是独立且客观的,不应受之前判罚结果或外界因素的影响,这说起来容易,做起来需要极强的心理素质。”蒋叶非说。
2024年巴黎奥运会预选赛期间,蒋叶非在一场比赛中先后做出了多个不利于主队的判罚,面对全场观众的嘘声,他始终保持冷静和微笑,最终赢得了双方教练的尊重。
随着中国在国际体育事务中的影响力不断提升,中国裁判的身影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世界各大顶级赛事中,蒋叶非认为这是机遇更是责任。
“每个中国裁判在国际赛场上都不只是个人,还代表着中国体育的形象。”他说,“我们需要更加专业、更加公正,才能赢得国际同行的尊重。”
2025年即将到来,新一轮奥运周期已经开始,蒋叶非和他的团队正在为即将到来的各项大赛做准备,包括研究规则的新变化、测试新的裁判辅助技术等。
“我的目标是执法2028年洛杉矶奥运会。”蒋叶非透露,“这不是为了个人荣誉,而是希望向世界展示中国裁判的水平与风采。”
国际裁判委员会技术顾问迈克尔·约翰逊这样评价蒋叶非:“他代表了中国新一代裁判的水平——专业、自信、且善于运用科技,更重要的是,他懂得从每次经历中学习,包括那些不那么完美的时刻。”
体育场上,运动员的梦想由成绩铸就,而裁判员的价值则体现在每次公正准确的判罚中,蒋叶非用他的成长历程证明:真正的专业不是从不犯错,而是从不重复相同的错误。